1
一個問題
如果你是采購人員,面對兩份供應商報價,一家報價1000元,2周交貨;另一家報1010元,1周交貨,你會選哪家?
在實際操作中,采購員應該都會選1000元的那家的。因為1000元的成本低,至少在訂單后的比價單中這樣分析是毫無問題的。但是,這真的是成本低的選擇嗎?
2
一則筆記
在采購人員提交訂單審批之前,通常會后附一個比價表,比較供應商的報價,包括了采購價、運保費、關稅等因素。但是,如果不是采購項非常緊急,很少有人會特別比較一下交貨期。但是,交貨期是會影響成本的。按照國外的統(tǒng)計資料,
每增加一周的交貨期,平均會讓采購成本增加貨值的1.5%。也就是說,前面那個問題中,(1000元+2周交貨) vs (1010元+1周交貨),其實后者成本更低。
不同地區(qū)、不同物料品類和不同采購和物流運輸軟件物流運輸軟件下,交貨期增加帶來的成本增加比例可能是不同的,但相同的是一定會增加成本。尤其是對于持續(xù)購買品來說,完全可以量化衡量出來。
交貨期延長對于持續(xù)購買品的成本影響,集中體現(xiàn)在對庫存的影響上。
A、較長的交貨期對應的庫存情況(紅色實線是庫存值)
B、較短的交貨期對應的庫存情況
從兩幅圖表的對比中可以看出,在用量不變的情況下,交貨期越短,平均庫存水平越低,而用來應對交付過程中不確定性的安全庫存也會隨之降低。
以上是對于持續(xù)購買品的分析,對于非持續(xù)購買品,則主要成本集中于
管理成本和
風險控制成本上。無論對于持續(xù)購買還是非持續(xù)購買品,縮短平均交貨周期就是在降低采購成本。
縮短交貨期最常見的辦法,一是
制造本地化。即在本地尋找制造廠,或鼓勵原來的配套供應商在采購方工廠附近建立工廠;二是
倉儲本地化,即在請供應商在采購方工廠附近建立配送點。再進一步可以推進
聯(lián)合庫存管理、
寄售或
VMI等協(xié)同程度更高成本更低的管理物流運輸軟件。這兩種方式中,第二種顯示比第一種實施難度更低更易于推進。
通常來說,供應商負責的“交貨期”,是指從
發(fā)出有效需求到貨送到采購方工廠這段時間,但實際上,影響工廠庫存水平的,是從
有效需求產生到貨送到工廠的時間。這中間的差別在于企業(yè)內部的訂單審批等
行政流程需要的時間。這是一個最不容易和庫存水平和成本關聯(lián)起來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但分析一下就會發(fā)現(xiàn)它們之間是有關聯(lián)的。我們可以說,行政流程審批每增加一定的時間,就需要提高一定的庫存水平作為補償。
3
一次總結
1.
交貨期增加會增加購買成本;
2.
3.
交貨期延長對持續(xù)購買品的影響主要來自于庫存:一是平均庫存水平提高,二是安全庫存水平提高;
4.
5.
降低交貨期的主要辦法:制造本地化 、倉儲本地化;
6.
7.
縮短采購的行政審批時間,能起到和縮短交貨期一樣的效果